
| 型号 | 分度号 | 允差等级 | |||
| Ⅰ级 | Ⅱ级 | ||||
| 允差值 | 测温范围℃ | 允差值 | 测温范围℃ | ||
| WRN | K | ±1.5℃ | -40~+375 | ±2.5℃ | -40~+333 |
| ±0.004(t) | 375~1000 | ±0.0075(t) | 333~1200 | ||
| WRM | N | ±1.5℃ | -40~+375 | ±2.5℃ | -40~+333 |
| ±0.004(t) | 375~1000 | ±0.0075(t) | 333~1200 | ||
| WRE | E | ±1.5℃ | -40~+375 | ±2.5℃ | -40~+333 |
| WRF | J | ±1.5℃ | -40~+375 | ±2.5℃ | -40~+333 |
| ±0.004(t) | 375~750 | ±0.004(t) | 333~750 | ||
| WRC | T | ±0.5℃ | -40~+125 | ±1℃ | -40~+133 |
| ±0.004(t) | 125~350 | ±0.0075(t) | 133~350 | ||
| WRP | S | ±2.5℃ | 0~+600 | ||
| ±0.0025(t) | 600~1300 | ||||
| WRQ | R | ±2.5℃ | 0~+600 | ||
| ±0.0025(t) | 600~1300 | ||||
| WRR | B | ±2.5℃ | 0~+600 | ||
| ±0.0025(t) | 600~1600 | ||||
| 热惰性级别 | 时间常数(秒) | 热惰性级别 | 时间常数(秒) |
| Ⅰ | 90-180 | Ⅲ | 10月30日 |
| Ⅱ | 30-90 | Ⅳ | <10 |
| 规定的长时间使用温度(℃) | 试验温度(℃) | 绝缘电阻值(Ω) |
| ≥600 | 600 | 72000 |
| ≥ 800 | 800 | 25000 |
| ≥1000 | 1000 | 5000 |
| 区分 | |||
| 热电偶 | 热电阻 | ||
| 1 | 原理不同 | 热电偶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焊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 | 热电阻测温是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性来进行温度测量的。 |
| 2 | 分类不同 | 热电偶是由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两端接合成回路,常见K型热电偶是由镍铬-镍硅组成的。标准化热电偶中国从1988年1月1日起,热电偶和热电阻全部按IEC国际标准生产,并指定S、B、E、K、R、J、T七种标准化热电偶为中国统一设计型热电偶 |
热电阻材质大多是单一金属,目前应用***的热电阻材料是铂和铜:铂电阻精度高,稳定性好,温度越高电阻变化率越小;铜电阻在测温范围内电阻值和温度呈线性关系,温度线数大,超过150易被氧化。热电阻的分度号有Cu50,Pt100,Pt1000等等, |
| 3 | 温度不同 | 热电偶能够测量0-1800℃的温度 | 热电阻可以测从-200到600℃的温度。 |
| 4 | 连接不同 | 热电偶都是二线制的,与热电阻输出的阻值不同,热电偶输出的则是mV信号 | 热电阻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两线制、三线制以及四线制 |
友情链接: 财产保全担保 |